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省委作出表彰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先進基層黨組織的決定,授予張錦梅等同志“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為充分發揮先進模范的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立足本職、愛崗敬業、感恩奮進,凝聚起建設新青海的強大力量,近日,中共青海省委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向張錦梅同志學習的通知》,公司各級黨組織要深入學習張錦梅同志先進事跡,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信念、牢記宗旨,愛崗敬業、忠實履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對黨的忠貞和赤誠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的偉大實踐中。
張錦梅同志先進事跡
張錦梅,女,漢族,1965年7月出生,1988年6月參加工作,199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青海循化人,大學學歷,林業高級工程師。先后在原湟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西寧市西山林場、小橋苗圃、湟水林場擔任副場長、主任、場長等職務。2013年3月至今,任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投身林業工作33年來,張錦梅一直從事種苗繁育、城市園林綠化、荒山造林等工作,長期致力于鄉土樹種研究與選育。圍繞制約青海林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積極探索,突破青海省楊樹雜交育種的難題,選育出多個楊樹良種,豐富和擴大了闊葉樹造林綠化品種,為我省荒漠化治理、水源涵養林建設提供了穩定優質良種,為推動青海生態綠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多次被西寧市市政府、西寧地區綠化委員會評為綠化標兵;2009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森林公園建設先進個人;2020年被評為青海省“昆侖英才·青海高原工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堅守初心,勇于擔當,始終踐行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
張錦梅始終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黨的政治理論知識,帶頭做到“兩個維護”,保持奮斗精神,充分發揮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科技領軍人才作用。1992年,正值西寧開展南北山綠化之際,張錦梅從湟中縣農技推廣中心調到西寧市西山林場,負責楊樹優良品種的選育和造林。初到林場的她吃了一驚:貧瘠的土壤、光禿的山丘、狂風卷起沙塵,滿目的黃土、黃沙;立地條件差,造林技術落后,生態環境惡劣,面對“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植綠不見綠”的窘況,生性好強的張錦梅暗下決心--一定要為青藏高原種出綠色,“10年不行再10年,找對路子總能造活林子,讓綠色成為子孫后代的成長底色?!睋Q上工作裝、穿上爬山鞋,張錦梅一頭扎進西山林場。上午,她和工人們一起上山,手把手指導他們掘土、插眼、撒種,提高種植成活率。下午,她和同事往返林地和實驗室,做實驗、錄數據、找問題,尋找最適宜的植物種類。夜晚,她帶領工人利用殺蟲燈,徒手撿蟲,用了3年時間,蟲口密度大幅下降,育苗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
1996年,張錦梅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旗下宣誓的那一刻,她心潮澎湃,喜極而泣。她在《入黨志愿書》中寫道:“把自己畢生精力花費在林業工作和事業上”,這是她對黨組織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自己人生的奮斗方向。
2013年,經西寧市政府批準,成立了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張錦梅擔任所長。對她來講,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面對問題,她迎難而上,充分發揮雷厲風行、說干就干的作風,從最初組建隊伍起,她帶領全體職工起早貪黑,忙規劃、搞設計、寫報告,最終建成分工合理、職責明確、設施完備的研究單位。她深知林業發展對科研的要求越來越高,現有的科技含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她改變以往管理理念,以抓項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結合實際開展調查研究,編制林科所發展規劃,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制定研究室、實驗室設置和實驗儀器購置等方案,謀劃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為林科所長遠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恪盡職守,堅定執著,始終秉持實干精神攻堅克難
多年來,張錦梅一直奮斗在林業建設最前線,從事造林綠化、花卉苗木繁育和優良品種選育推廣等工作。不管是在林場、苗圃還是林科所,始終緊緊圍繞制約青海林業生態建設和園林綠化發展的瓶頸問題,攻堅克難,潛心研究,選育出一批楊樹、丁香等優質良種,研發出一系列綠化技術規程,摸索出一套成功的育苗造林經驗。
她帶領團隊多次深入海西州都蘭縣巴隆村楊樹溝,尋找天然青海楊樹種,采花序、采種條,采取水培雜交和無性繁殖,10年間選擇了80多個單株,從中篩選了“高徑生長量大、抗逆性強”的3個優良單株,進一步探索有效的選育方式,將楊樹育種周期縮短3至5年。開發了一套規范完善的楊樹優良品種制穗、扦插、培育技術體系,形成了以楊樹良種繁育為中心,選育、試驗、示范、生產、推廣為一體的良性生產模式,在全省范圍內起到了輻射、示范、帶動作用。
為培育丁香的種質資源,她帶領隊攻克重重難關,通過雜交培育出抗寒、抗旱、抗病蟲害、花期長的丁香品種。羽葉丁香是國家瀕危植物品種,她和團隊采取嫁接、組織培養、扦插等方式,經過多年攻關,最終破解組織培養技術難題,成功培育出第一批羽葉丁香組培苗。這項工作不僅實現了羽葉丁香這一瀕危物種大規模推廣種植成功“破冰”,還為進一步豐富青藏高原的植物種類奠定了基礎。如今,丁香品種從最初的6種增加到103種,實現可繁育的有69種。在國家級丁香種質資源收錄平臺收錄丁香種(品種)36份,基本建成首個國家丁香林木種質資源庫。
平時工作中,以科研促生產、以生產帶科研的理念在張錦梅的腦中深深扎根。她注重科技興林,應用科技轉化推廣,積極攻克難題。青海省氣候條件差,干旱缺水,針對困難立地條件下旱作造林,她創造性地總結出適宜西寧地區的旱作造林技術,篩選出抗旱性能較強的樹種和綜合配套技術措施,為干旱無灌溉條件地區的造林提供技術指導,為改善西寧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生態文明形象作出了貢獻,也為青藏高原地區城市周邊生態環境修復及干旱造林提供了示范樣板。她注重成果應用和支撐作用發揮,將科技與林業生態建設和種苗工程項目相結合,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主持建立了楊樹良種繁育、城鎮綠化大苗培育和花灌木培育三個大規模育苗示范基地?;赜缟a總規模達到520畝,培育各類花卉苗木品種30余種,年生產各類花卉苗木150余萬株/墩,成為西寧市主要骨干示范苗圃,先后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質量信得過苗圃”“全國特色種苗基地”等稱號。
甘于奉獻,砥礪前行,立志培養更多林草人才
任何一項事業的發展興旺都離不開傳承。張錦梅深知只有發揮好傳幫帶作用,青海的生態綠化事業才能長期可持續發展。自擔任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以來,她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培訓,積極吸納人才,鼓勵深造,采用請專家授課、現場練兵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極大地提高了干部職工專業理論和技能水平。她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成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室、生理生化實驗室,成立森林生態研究室、高原花卉研究室和經濟產業研究室,先后申報青海省省級重點林木良種(楊樹)基地、青海省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西寧市林業科學技術研發中心。通過“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比瞬彭椖?,成功引進西北農林科技學李厚華教授及國家林草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薄乖民副總工程師,在海棠新品種培育和優樹選育、湟水河流域森林立地分類評價與生態景觀林布局及經營模式等方面,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柔性引進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領軍人才2名、培養西寧市引才聚才“555”創新團隊,借助“西部之光”選派2名年輕骨干赴北京林業大學學習,為進一步開展林業科研工作奠定扎實基礎。
同時,張錦梅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任務按特長進行明確分工,一方面充實科技力量,加強一線指導,另一方面明確責任區,落實崗位制,把嚴格勞動紀律、兌現獎懲制度作為重要措施,貫穿于各項工作始終,保證了工作有序開展。她積極參與省、市專業技術人員及社會相關人才培訓授課,針對不同培養對象,認真準備培訓內容,開展專業講座累計40余課時,受眾達2000余人次,為我省林業人才隊伍建設作出貢獻。如今,黃土披上“綠色”,大地鋪上“綠妝”,張錦梅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換來了夢想成真。經過幾代林業人不懈奮斗,一幅綠滿高原的畫卷正在西北大地徐徐展開。張錦梅已年過半百,她的許多同齡人都已退休享受弄飴之樂,但她還與年輕人一起“戰斗”在林草一線。她說:“只要還在崗,我就要守在科研一線,培育更多適合在青海種植的樹種,讓綠色成為青藏高原未來發展最靚麗的顏色!”